今天是:

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交流 >> 正文

第五届赫哲族发展论坛暨纪念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出版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发布日期:2025-06-12    作者:     来源: 人文学院学科办    点击:

6月9日至11日,第五届赫哲族发展论坛暨纪念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出版9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佳木斯大学校长钟卫东,佳木斯大学原党委书记、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邱洪斌,佳木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于大志出席会议并致辞。校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朱玉珠主持开幕式。

IMG_256

本届论坛由佳木斯大学主办,人文学院承办,来自国内外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同探讨赫哲族及人口较少民族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IMG_257

钟卫东在致辞中首先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他说,近年来,佳木斯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先后主办四届赫哲族发展论坛,持续开展赫哲族及其他人口较少民族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他表示,第五届赫哲族发展论坛的举办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并期待通过此次论坛,专家学者们能够为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创新与实践方案。

IMG_258

邱洪斌在致辞中回顾了凌纯声先生及《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的学术贡献,介绍了近年来佳木斯大学在赫哲族及人口较少民族研究的成果。他表示,未来,学校将以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和省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为依托,持续深化与地方政府、国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共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IMG_259

IMG_260

于大志在致辞中代表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祝贺。他表示,佳木斯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赫哲族聚居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本次论坛的举办对于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为推动赫哲族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IMG_261

IMG_262

本届论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现代化”为主题,在主旨报告环节,国家民委原专职委员兼财政司司长、中国民族医药协会会长葛忠兴,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北方原住少数民族协会主席阿耶尔·柳波未·亚历山大罗芙娜,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汪立珍,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都市人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吴金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安晓峰以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海亮分别作了《奠定基础学术源泉——<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学术价值》《2023年—2025年助力少数民族聚居区现代化建设》《赫哲族史诗类型探析》《赫哲族传统音乐现状调查与分析》《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的民族工作路径研究》《发挥出版优势,赓续民族文脉——勇担新时代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责任》《数字媒体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赜》的学术报告。

IMG_263

在随后举行的6个分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人口较少民族高质量发展等11个研究方向展开深入学术研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现代化实践路径探索、凌纯声著作的当代再审视、实践创新与未来方向、学术传承与行动倡议等方面,形成了一批推进人口较少民族现代化建设的务实建议。

IMG_264

IMG_265

本届论坛共收到论文248篇,充分展示了学术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及赫哲族文化研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思考。通过研讨交流,本届论坛实现了首次系统梳理黑龙江省人口较少民族反侵略斗争的历史记忆,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东北边疆民族史研究;首度构建“师范教育—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理论模型,破解了民族技艺传承的师资瓶颈;首创“冰雪经济+特色农业”双轮驱动发展范式,为寒地民族地区经济转型提供了实践路径等三大突破性进展,进一步彰显了学术研究的时代价值,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了新动能。

IMG_266

副校长彭太在闭幕词中表示,本届论坛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与凌纯声先生学术巨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出版90周年双重历史坐标交汇,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与学术使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期待学界同仁以本届论坛为起点,加强跨区域、跨学科协作,推动学术成果向政策建议转化,让理论研究真正服务于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

IMG_267

IMG_268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参加了赫哲族传统节日——第十二届乌日贡大会开幕式,参观了合江省政府旧址博物馆、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人口较少民族研究文献馆等地。

IMG_269

IMG_270

IMG_271

IMG_272

IMG_273

IMG_274

转自校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