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讨人文学科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激发青年学子的文学创作热情,4月21日上午,著名文学评论家、辽宁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学昕教授应邀来到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在学院209会议室进行了一场题为“AI与人文学科发展的碰撞及契合”的精彩讲座。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孙彦峰、副院长高春燕、副院长宋冬冬、中文系20余名教师及学科教学(语文)全体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学术讲座在宋冬冬副院长的主持下拉开帷幕。张学昕教授以ChatGPT、Deepseek、文心一言等AI写作工具为例,指出人工智能在文本生成、语言模仿方面的技术突破,但同时强调:“AI可以辅助写作,却永远无法替代作者的独特创意和生命体验。”他通过对比经典文学作品与AI生成文本的差异,深入剖析了文学创作中情感深度、文化积淀和个体经验的核心价值。张学昕教授提出,在AI时代,创作者应善用技术工具提升效率,例如利用AI进行资料检索、灵感激发或语言润色,但必须坚守创作的“主体性”。“真正的文学源于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是机器无法复制的。”他鼓励同学们在写作中融入个人成长记忆、地域文化特色和社会关怀,锻造具有辨识度的创作风格。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就“AI对传统文学批评的冲击”“如何平衡技术工具与原创性”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张学昕教授以幽默而犀利的回答赢得阵阵掌声。现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本次讲座不仅厘清了AI与文学创作的边界,更激发了师生对写作价值的重新审视,未来可以将AI作为辅助工具使用,但核心仍要关注现实、挖掘独特表达。在技术狂飙的时代,张学昕教授的分享让我们更加坚信文学的灵魂始终是人的情感、智慧与创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