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人文学科焕发新活力,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2025年4月21日下午在文史楼209举行题为“AI与人文学科发展的碰撞及契合”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特邀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学昕教授担任主讲人,人文学院副院长宋冬冬担任主持人,吸引了人文学院孙彦峰书记、谭杰院长、董树理副书记、高春燕副院长、宋冬冬副院长,中文系教师及学院全体研究生的积极参与,现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主持人宋冬冬院长对张学昕教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探讨AI与人文学科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张学昕教授首先回顾在佳大师专的学生时代生活,然后以其深厚的文学批评功底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专题讲座。他结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分析了AI时代人文学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同时也强调了“AI终究替代不了作家的写作”。他以余华的作品《活着》中“福贵儿子之死”的描写来阐述AI发展与人类的矛盾,并得出“AI写作是没有温度的,伟大的作家不会恐惧AI”的结论,借此提出“写作主体,创意人文,AI赋能”的概念。张教授指出:同质性可以借助AI赋能,但异质性需要个人的创造力,一个厉害的作家不会恐惧AI。

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苏童在中国当代作家中的独特性”“东北作家群作家是否有机会跻身全国一线作家”“如何看待阿来的《尘埃落定》、文二代、《三体》”“毕业论文选题建议”等问题踊跃提问,张教授一一作出细致解答,引发了热烈讨论。师生们纷纷表示,张教授的讲座内容紧扣时代脉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生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实用的知识,启发思维,拓宽视野,受益匪浅。

最后,副院长宋冬冬教授对张学昕教授精彩的讲座表示感谢,并做了总结致辞。他表示:张学昕教授的讲座向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作为当前时代最重要的一个技术变量,正在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面对这样的态势,人文社会科学需要深入介入,从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人文关怀,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引领和价值支撑。

本次讲座为文科学者与研究生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机会,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与人文学科的深度融合,为人文研究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人文学院未来将持续举办此类跨学科活动,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与创新。
撰稿人:高晓梅